尊敬的各位老师,教官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好!
十月的南农如诗如画,同学们铿锵的步伐、青春的声音,成为南农校园中最靓丽的风景、最蓬勃的力量。初离巢穴的你们,带着父母亲人的思念和嘱托,顺利完成了军训这一远行之后的第一课。在此,我代表全校师生向大家表示最热烈的祝贺!(掌声)向全体教官、班主任,向所有在军训工作中无私奉献的教职员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!(掌声)此时此刻,我还想用最真诚的情感、最热烈的掌声感谢远在故乡的你们的父母、亲友以及所有关爱你们的人,让我们深深地爱他们!(掌声)
亲爱的同学们,军训的结束,意味着人生新阶段的真正开始。此时,我相信大家对未来一定会有很多美好的期待,同样也会有很多不解和疑问:我们能从军训中汲取什么力量?如何独立行走在人生路上?你们不仅要回答大学之问、时代之问,还要回答青春之问、人生之问。
亲爱的同学们,作为校长,应该说我与大家太有缘了。半个月前,你们兴奋地跨入了南农的校门;13天前,我幸福地成为一名光荣的南农人。对南农,不管你是心有所属,还是心猿意马,抑或是阴差阳错,但这注定是一次美丽的邂逅。因为幸福到处都有、随时都有,就看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和勇于发现美的眼睛。(掌声)近段时间,我和大家一样,也在思考、探寻“如何开启新的人生征程”的答案。
二十九年前,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的学生被保送到一所师范大学学习。如愿以偿地跨入大学校门的他,意气风发、积极进取,很快脱颖而出,大二便成为校学生会宣传部长,紧接着又成为校学生会主席当然的唯一候选人。此时,入党、留校似乎已变得顺理成章,阳光已经变得无比灿烂。然而就在此时,人生的转向却又变得那么突然。校学生会主席一夜之间名落孙山,入党、留校之路已经荆棘满布。年轻的心无法承受如此之重,是从此一蹶不振,还是重新奋起?短暂的彷徨后,他选择了重新起航。他盘点了自身的不足,在学好所学政教专业的基础上,自学新闻和文学。城市的大街小巷、机关厂矿、市井乡野和夜晚的孤灯无眠,伴他走过了求学求知的后两年大学时光。此后他顺利留校工作,并成长为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和校长。一路走来,瘦弱的身板、稚嫩的心灵无数次想到了放弃,但无数次又选择了坚持,因为他知道,只有不畏艰险,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,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!(掌声)
今天,他已经来到大家面前,他就是你们的校长!(掌声)他此刻正在自信地讲述着开启人生征程的秘诀:坚忍不拔,方能成事。(掌声)凡成大事者,不仅要有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远大目标追求,更要有“为伊消得人憔悴,衣带渐宽终不悔”的坚忍不拔之意志。(掌声)刚刚结束的军训给我们最大的收获,就是通过艰苦训练,炼就不怕困难、不怕挫折的坚忍不拔之气。(掌声)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,才会有“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的幸福;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,才会找到理想通向现实的船和桥;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,才会有星火燎原的伟大奇迹;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,才会坚定追求抵达初心!(掌声)
亲爱的同学们,为探寻起航远行的答案,我还想与大家分享第二个故事。这个故事的名称叫做“高智商博士失败之谜”。2013年,我作为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,经历了这样一个故事。当时国内最顶尖一所学校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博士来应聘,优秀到什么程度?我们当时有46位正教授,一年也不一定能发表一篇的尖端学术论文,他发表了两篇。同学们,他是不是非常优秀啊?(回答:是!)正当我们准备敲锣打鼓把他迎进河南师范大学大门的时候,美丽的开始却没有了美丽的结局。在一次实际上纯粹属于走形式的面试过程中,这个学生一直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,我什么时候能评上副教授?来学校以后工资、奖金是多少?当时我心里就有了一种忧虑。因此我让我的副院长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:你的博士论文的创意和你所做的工作,是你自己完成的,还是和你导师一块儿完成的?同学们,这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。当他说了一大堆我认为杂乱无章的话之后,我总结了三层意思:其一,我的导师多年不从事这个方向了,是我自己想的;其二,我的导师非常忙,是我一个人做的;其三,实验室的其他同伴们都不从事这个方向,完全是我一个人做的。这时,我在心底已经默念:你在河南师范大学的历史已经结束了。当然,经过后续的深入了解,印证了我的猜想:第一,这个学生不懂得感恩;第二,这个学生不懂得合作。因此,我得出结论:不懂得感恩的人断断不可用!(掌声)
故事讲完了,我想告诉同学们八个字:德行天下,方能立身。(掌声)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我想从哲学上对认识的分类讲起。哲学将人的认识分为两类:一类叫知识性认识,一类叫价值性认识。那么大家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:是知识性认识重要呢?还是价值性认识更重要呢?好了,大家先不忙着回答,我再问两个问题: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?(这就是著名的“钱学森之问”)教育的核心命题是什么?
关于这个问题,古代哲人柏拉图说,“教育非他,乃心灵的转向。”孔子说,人的一生有三个使命,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(其中“仁者不忧”处于核心地位)。《大学》有言,只有修身,才能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司马光也曾说过,“德者,才之帅也。”梁启超大声疾呼,进学校我们是为什么?是学做人。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,“教育者,养成人格之事业也。”十八大报告指出,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。(掌声)我还想讲述另外一个小故事。2017年,我以《心灵花开的时节——送给远行的孩子》为题,将“德行天下,大道至简”送给刚刚进入大学的我的女儿。2019年,在观看《我和我的祖国》后,她以“待我有为,必报中华”的微博真情留言作了回答。由此,我认为,以固化符号为载体的知识性认识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工具性条件,而以德为核心的价值性认识则决定了生命的方向和厚度。(掌声)
亲爱的同学们,我还想讲述第三个故事,就是钱学森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、生活条件,冒着生命危险决然奉献祖国的故事。故事的主体我不再讲述,想必大家耳熟能详。我想请问同学们的是:什么样的格局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?同学们,树要长大,根必须深深地扎在泥土里。你们正处于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过渡的关键时期,培根固基非常重要。对你们来说,国和家是生于斯、长于斯的坚实土地,是成长的起点,是梦想起飞和圆梦的地方。由此,我想告诉大家,也同样是八个字——心系国家,方能致远。(掌声)
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个:其一,心系国家是不能忘本的需要。我们从脚下的土地中诞生,还将终生脚踏这方土地成长,这里既是我们的起点,也是我们的终点,只要身不离地,就能不断从祖国母亲大地身上汲取无穷的能量,成为所向无敌的安泰。(掌声)否则,如果双脚离地,就会被举在空中杀死。(掌声)
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是古今中外不需证明的公理,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结出的硕果。从顾炎武的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到肖邦“爱祖国高于一切”,到林肯“生气勃勃、勇敢的爱国者确比黄金更宝贵”,无不告诉我们,个体和国家民族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。爱国是情感需要,更是责任和义务。(掌声)从天朝上国、万方来朝,到积贫积弱、任人欺凌,到扬眉吐气、屹立东方,无不告诉我们,“国家好,民族好,大家才会好。”(掌声)
其二,心系国家是“远大理想”的呼唤。有厚度的理想才能成为远大理想。而要做到有厚度,就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想,而应为外部环境中的人和事而“想”,就是要有归属感。在归属感这一人类精神世界最重要的需求中,国家是最重要的层面,是人生目标的安放之地,是人生奋斗的动力源泉。(掌声)
远大理想源于对历史潮流的顺应和时代脉搏的把握。只有将个人梦与中国梦共振,才能冲出目之所及的自我天地,从而跳出深井,冲破井底之蛙的藩篱,翱翔于更远的天空之上。(掌声)
其三,心系国家是价值实现的辩证。人是从价值实现中获得幸福的,而幸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。因此,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孤立的自我实现,它必须放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洪流中。在这浩渺的洪流中,要闪亮,就要发光发热,否则只能烧焦了自己。(掌声)
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。人要感知自我的存在和价值,必须将自己放置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,必须找到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舞台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国家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赋予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。其实,个人在奉献国家和社会的过程中,却收获了人生的最大财富,就是个人会从因你而改变的外部世界中看到自身本质力量的伟大,幸福就由此喷涌而出!(掌声)正所谓:聪明的人用滴水拥抱大地,却不断收获无尽的阳光雨露,幸福之花由此永不凋谢!(掌声)
随着同学们激情热烈的掌声,我想告诉大家,还要善做选择,奔向阳光。(掌声)我还想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:一分劳动是否一定获得一分收获呢?(回答:不一定)为什么呢?我来告诉大家。因为人的一生需要做两件事:选择和奋斗,但首先是选择。譬如一粒种子,只有找到适宜生长的土壤之后才能奔向阳光的方向。(掌声)
亲爱的同学们,几年之后,你们将再次背起行囊,再次出发,带上南农给你的最温暖的成长和最丰满的羽翼,站在民族复兴的“推演板”前,写下自己的“策论”,迈向人生的“奋斗场”。(掌声)希望那时的你们豪情满怀、心定神怡,不会因为曾经逃过的课、偷过的懒、赖过的床、溜走的时光而感到“心头有雨,眼底有霜。”(掌声)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,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”。你们拥有最好的年华。今天的你们,是追寻梦想的季节,是浪遏飞舟的季节。作为师长,我们在映月桥头翘首以盼花开的时节,侧耳倾听花开的声音!(经久不息的掌声)